果桑早期丰产栽培技术![]() 病虫防治 危害果桑的害虫主要有桑毛虫、桑尺蠖、菱纹叶蝉、桑天牛等,病害主要有褐斑病、炭疽病、白粉病、菌核病等。应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: ①每年冬季将修剪的枯枝落叶焚烧后结合深翻土壤及施肥深埋。 ②萌芽前用3 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对枝条及全园进行消毒。 ③始花期、盛花期、末花期分别喷一次75%百菌清800倍或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,间隔7天。 ④若桑椹感染菌核病,应摘除病果,带出果园焚烧并深埋。 ⑤6月下旬至7月中旬对枝干半木质化和木质化的部位进行涂白,预防桑天牛;如发现桑天牛危害枝干,幼虫可采用蛀孔注药或药签塞入,发现成虫可人工捕捉。 ⑥7、8、9月份高温多雨期,每隔10-15天(应勤观察,间隔天数和喷药次数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,不必完全照搬),喷一次40%氧化乐果1200倍加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,或敌杀死2000倍加75%百菌清800倍液,或敌杀死2000倍加75%百菌清800倍液,两种组合最好交替使用,以防治桑毛虫、褐斑病等病虫害。 我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新栽果桑园"三次摘心法",成功达到当年栽树当年挂果,第2年亩产500~800公斤桑果的早期丰产栽培目标,第3年以后稳定在亩产1500-2500公斤以上。 早期速成丰产果桑园一般每667平方米(1亩)栽果桑苗333~555株,株距为0.8~1米,行距为1.5~2米,品种以高产优质的大10、红果2号、8632、台湾长果桑、台湾四季果桑等为主。采用三次摘心法,抑制顶端优势,促使桑苗的腋芽生长,增加侧枝数量,扩大树冠面积,以利花芽分化,使果桑园建立当年即可形成足够的结果母枝,这是果桑早期丰产栽培的关键技术。 第一次摘心:5月10~20日。新栽果桑苗新梢长到15~20厘米时,即有叶片5~6片时,实地观察单株生长的情况,先后分3~4批摘心,一般摘去枝梢顶端2~3厘米。采取长得快的先摘,长得慢的后摘。第一次摘心后,一般单株能长出6~10根新梢。 第二次摘心:6月10~20日。这时新梢高度约为35~50厘米,摘心程度根据新梢长势强弱决定,长势强的一般摘去3~5厘米,长势弱的摘去6~10厘米。摘心后新梢高度30~45厘米。第二次摘心后,一般单株条数可增加到9~15根。 第三次摘心:7月10~20日。再分3~4批对单株生长势特别强的枝条进行摘心,长势弱的不再摘心,以促使枝条平衡生长。 三次摘心后,单株果桑可发出结果母枝15~18条,多的可达20条以上。再经过2个多月的生长,到10月中下旬果桑停止生长时,每667平方米桑条达5000~6000根,总条长约6000~7000米 ,树冠面积占整个果桑园的60%左右,为第2年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。 早期速成丰产果桑园的培育,必须以适宜的肥水做保障。每次摘心后,根据果桑苗长势及时施肥,一般亩施尿素5~10公斤,趁自然降雨后施入效果好,若降雨不及时或遇长期干旱,则应在施肥后的傍晚浇一遍透墒水。病虫害防治同正常管理。
|